纵观世界自产业革命以来的工业发展,最具代表性的主导工业相继是纺织、钢铁、汽车和电子四大工业。关于世界经济发展,前苏联著名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据历史资料曾提出了一个所谓长波理论,即世界经济每50年发生一个起伏周期,但他对周期的形成原因分析不够。技术革新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此论受到人们推崇。技术革新的推移过程如图1所示,代表工业便是纺织、钢铁、汽车和电子。
“十五”期间,电子工业产业规模继续扩大,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在总量扩大的同时,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呈现出多种所有制格局进一步巩固、行业内部发展趋向均衡、出口带动作用显著、产业积聚效应不断增强等特点。
电子工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竞争力减弱、经济效益走低、企业利润相对减少、利润增速相差较远等。由于电子工业在全球产业链中仍处于中低端产业,产品附加值不高,自主创新不足,资源成本较高,企业协同效应不能很好的发挥等因素的影响,制约了电子工业发展。
电子工业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在巩固通信设备制造和电子计算机制造业发展的同时,着力打造微电子产业群,促进了集成电路和光电显示产业的发展,行业内部多点支撑的格局逐步显现。
电子工业外向型经济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增强,产品出口比重进一步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增强。2005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出口交货值801.5亿元,与2000年相比,年平均增长39.9%,快于销售产值平均增速23.2个百分点。该行业出口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达47.1%,比2000年提高28个百分点。其中,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电子器件制造实现出口交货值600.1亿元和106.6亿元,分别年平均增长41.9%和86.4%。
近些年企业间配套能力逐渐提高,资源配置趋于合理,但大量进口零部件及核心部件进行加工组装,仍是电子工业企业的主要生产方式,企业国产化水平仍然偏低,因此产品的附加值也相对较低。“十五”时期,电子工业产品销售利润率为4.3%,比“九五”时期降低2.4个百分点。2005年,电子工业进口贸易105亿美元,出口贸易92.3亿美元,分别占到该行业总产值的一半左右。这种两头在外加工在内的格局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